2018-06-01 15:11
小弈编译
海水稻,是中国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型耐盐碱性水稻。世界粮食安全再添“中国贡献”。
1986年,中国“海水稻之父”陈日胜最先发现了一种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并从此开始了近30年的海水稻培育工作,培育出了一个耐盐碱水稻的品种“海稻86”。
2014年,袁隆平团队参与改良“海稻86”,成立“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简单淡化处理的海水灌溉的水稻田里进行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海水稻试验种植亩产突破500公斤,2017年10月测产最高亩产达到621公斤。
2017年10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该省科技厅组织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目前,海南南繁基地挑选出176份优良“海水稻”品种,在今年首次全国大范围试种。
热带沙漠出现“人造绿洲”来源于一份跨国邀请。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介绍,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受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邀请和委托,在当地热带沙漠开展水稻实验种植。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近日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海水稻种植研发的成果——“四维改良”技术引入迪拜,这一技术克服了水分、土壤等条件的不足,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其必要的条件。
其中,要素物联网模组是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它主要由两根搭载了多种传感器的管道构成,第一根管道根据传感器反馈需求,将所需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系部,供水稻生长;第二根管道是将土壤中渗出的多余水肥回收,运送至回收池供第一根管道循环使用。此外,要素物联网模组在地表还有智能喷洒灌溉系统,能根据水稻不同时期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精确控制喷头和喷枪定时定量喷洒水分和养分。
作为杂交水稻领域的带头人,年近九旬的袁隆平带领其团队一次又一次打破地域限制,在很多“不适合”的地方种出了水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