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 15:19
小弈编译
48岁的马蒂亚斯·毛雷尔学习中文已经6年了,有个中文名字叫“马天”。
“意思是‘天上的马’,想要飞得很高。”这名德国人想去的地方确实够高:太空,中国空间站。
德国宇航员马天(马蒂亚斯·毛雷尔)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学好中文“非常重要”,“未来在中国的飞船或空间站工作,一切也都会使用中文”,他期待能和世界各国宇航员一起到中国空间站工作。
“我很希望未来能和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宇航员一起到中国空间站工作。”马天说。
马天的目光不只限定在空间站合作。
马天发现,中国的训练和其他地方“很不一样”。
去年夏天,马天和一名意大利宇航员一起,参加了中方在山东烟台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这段经历让他津津乐道。
“比如原来参加美国组织的训练时,大家都住酒店,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生活。有时我会和两三名宇航员一起训练,有时就独自训练。”在中国,“我们和另外16名中国航天员朝夕相处,生活在一栋房子里,一起吃饭、一起训练,业余时间也会一起在海滩上散步聊天。才过了两三天,我就感觉自己像是成为了大家庭中的一员。”
对于这种“大家庭”式的训练,马天十分认同:“一起生活、了解彼此非常重要。试想,太空舱内会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宇航员,大家可能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共同工作生活长达半年之久。无论在轻松愉快还是充满压力的时刻,始终都要相互理解、保持专业,这样整个团队才能获得成功。”
他认为,有着22个成员国的欧航局在国际航天合作领域经验丰富,可以发挥优势,作国际合作方面“完美的粘合剂”。
“中国有自己的火箭、飞船,未来还将有自己的空间站。欧洲宇航员则在过去长期驻空生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双方合作,能够推动人类航天事业更加高效发展。”
如果国际空间站按计划在2024年退役,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中国空间站计划在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也于近日正式开启。
在过去,在其他空间站,不少国家都被排除在合作范围之外。
对航天国际合作,中国的态度是开放的。
2016年,中国与联合国签署《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
2010年加盟欧洲航天局之前,马天的履历已经很“国际范儿”。
他足迹遍布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主要从事航天材料轻量化研究。
2012年担任欧洲宇航员中心与中国合作项目负责人后,他“正式”与中国结缘。
1980年出生的中国航天员叶光富和他分在同一组。
训练科目包括海上自主出舱、海上生存、海上搜救船救援及海上直升机悬吊营救等。
这些训练考验航天员意志品质,也考验团队协作和实战能力。
“中国还将实现登月,甚至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我期待那也将成为属于全人类的基地。”
今年5月,中国正式宣布,中国空间站合作项目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欢迎世界各国积极参与。
对此,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表示,这是这类项目第一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
2015年5月,双方签署关于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实施步骤协议,明确2015年至2017年为技术交流阶段,中欧互相参与对方的航天员训练活动。
扫描二维码下载GET资讯
上瘾全世界的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