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App个人信息泄露报告: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

2018-08-29 18:25

小弈编译

消费者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好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骚扰、诈骗电话和邮件仍然肆虐,成为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普遍担忧的问题。

如今,消费者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体验各种线上线下服务,但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利好时,个人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

调查数据显示,在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发生后,消费者最担心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或交给第三方;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消极应对和自认倒霉的受访者不在少数,消费者的主动维权意识还有待加强。

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服务中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对 App 服务提供商的义务与责任约束,做好个人信息和数据应用中相关风险和问题的应对与研判,让网络时代的数据产业在法治范围内发展。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强化网络知识普及和安全教育规范。

一方面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宣传、社会动员、社会参与、社会监督的方式共同应对手机App信息泄露情况,强化网络知识普及和安全教育规范,提升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另一方面要畅通投诉渠道和维权渠道,通过便利的投诉、举报、反馈和处理渠道机制建设,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到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行动中来,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愿和维权效果。

根据调查结果,在占比73.8%曾阅读过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受访者中,能够认真阅读完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文字说明的受访者仅占26.7%,不到三成;将近四成的受访者会大概阅读有关政策,占比最高;约20.0%的受访者会选择阅读重点章节说明;还有部分受访者会在使用过程中偶尔查看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文字说明。还有22.2%的受访者是出于对App运营商的信任,16.6%受访者认为App用户协议内容都大同小异。其他选择关闭个性化服务的有32.7%,拒绝软件访问权限有29.5%,安装相关防护软件有24.6%,注册时使用部分虚假的信息有18.0%,只有4.9%的受访者表示“不在意”。

相关法律不完善(39.3%),取证难、维权成本高(24.6%),维权意识不强(19.6%),行业缺乏自律(18.0%)也是导致手机App出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选择其他原因的还有,贩卖和交换个人信息占45.9%,挖掘用户使用习惯、提供更好服务占42.6%,诈骗窃取活动占24.6%。

手机App的监管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需要工信、市场监管、公安、文化、网安等有关部门协同共治、动态监管。

一是严格准入门槛和登记备案,如对开发商资质的审核、App的登记备案、App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审查、违规惩罚机制各个环节等都应形成联动,强化源头治理;二是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个人信息贩卖的黑色产业链,对于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三是严密关注市场App发展态势,如联合建立App抽查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公示黑榜软件,提醒消费者谨慎下载。


观后感

已有0人参与

0票 0票 0票 0票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