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0 18:00
小弈编译
刚刚买了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刚刚买了车,保险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刚刚点击一个学习舞蹈视频的网站,培训机构的电话就打来了……这么“巧”吗?
这都是因为个人信息被泄露!
一般我们在使用网站,或者下载软件的时候都会弹出来这一条自动勾选,表面上是改进用户体验,收集用户的喜好,但是有些无良APP就会用这项条款成为他们收集用户数据的依据。
有网友戏称,当前不少APP,你一旦装上,就几乎成了透明人,没有任何隐私可言。
昨日,华住酒店集团2.4亿条酒店开房记录疑遭泄露的消息在各大网站和社交媒体疯传。而本次华住泄露门,股价的跌幅也不在少数。
信息泄露问题因为牵扯到个人隐私,一直都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泄露门事件不能合理解决,那么华住之后的日子想必不会好过。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开展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调查。
调查发现,在信息泄露后遭遇的问题方面,约86.5%的受访者曾受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
在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方面,一是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2.2%;二是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0.6%,网络服务系统存有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57.4%,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分别占34.4%和26.2%。
而个人信息泄露后,消费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但是最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无力应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应对无效后的接受现状。
手机APP需要获取的隐私权限种类繁多,而一些消费者不会完全去查看手机App应用权限或用户协议,容易遗漏重点信息或关键描述。
还有一种许多用户经常会忽略的手法“加入用户体验改进计划”。
调查显示,用户通过填写部分信息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治标不治本,而且个人安全意识薄弱和监管不到位是手机App出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应注意选用安全合规的App产品和服务,并选择正规有效的渠道进行下载安装;注意认真阅读App的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说明,了解操作注意事项;培育良好使用习惯,不随意开放和同意非必要的读取权限,不随意输入个人隐私信息,定期维护和清理相关数据;认真应对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的问题,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问题时,要通过有效手段及时主动维权,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让更多消费者免受其害。
扫描二维码下载GET资讯
上瘾全世界的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