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8 14:37
小弈编译
科技感十足的智能高铁正加速驶来。
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如今,中国高铁实现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加速器”。
人均能耗比 " 和谐号 " 降低 17%、84% 的技术标准按照中国标准生产、1000 多项发明专利构成技术体系……
在国新办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高铁控制技术领军人物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透露了一个大消息——400公里时速的变轨距列车正在开发、600公里时速的下一代磁浮列车也在进行研究!
丁荣军介绍 ,目前我国在高铁领域的研究正驶入创新的 " 无人区 "。
奇迹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在丁荣军的描述中," 现在大家坐上‘复兴号’ , 不仅更宽敞明亮舒适、速度更快 , 在车上打电话的信号也更好了 , 这些都是能感受到的变化。”丁荣军说,“我们正在研究怎么接入媒体,让视频也能到车上去。未来大家坐上高铁,希望能像在家庭影院一样,窗口都变成电子屏幕,大家一上去之后就忘记旅途的疲劳。”
当中国高铁遇见“人工智能”,科技感十足的智能高铁正加速驶来。“我们由原来跟随到现在并跑,不久的将来肯定可以引领。”丁荣军表示,永磁驱动系统已经装车、正在考核,未来还将在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等技术领域发力。
飞速发展的高铁技术是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斐然成果的缩影 , 也是我国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的体现。
同样是在昨天的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我国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了“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以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等为代表的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在若干领域开始成为全球的创新引领者。
数据显示,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企业投入比例多年来一直超过75%。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数居世界第一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第17位。
万钢表示 ,我国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 , 实现了全面融入、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比如,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发电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引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动能成长。
此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纵深推进,科技管理格局实现了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历史性转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研究人员、发明专利占比均超过70%。